close

 

我始終好奇並想要了解,為何愛可以如此深沉?

 

有人為了愛可以飛蛾撲火,有人為了理想可以奮不顧身,

是不是當一件事或一個人,已經占滿了心中所有的角落、那股決心已然如山洪暴發衝不可擋,

人就會雙眼發紅的、義無反顧地獻身於此呢?

 

這就是我最不明白的地方了,難道這就是所謂「感性完全凌駕於理性之上」嗎?

 

最近看了邱妙津的《鱷魚手記》和《蒙馬特遺書》,

那種彷彿要燙傷愛人的濃烈渴望、口口聲聲說是銘印在靈魂的情感歸屬,

讓我既是震動又是困惑。

 

我可以理解,當一個人失去了某樣東西就一無所有後,那種精神壓力會讓人覺得是時機該了卻殘生了。

每個人對生命意義的了解不一樣,儘管生命架構是由無數的素材組成的,

諸如親情、愛情、友情、歸屬感、被需要感、能力上的肯定、博愛的奉獻或理想的熱情之類,

而對一個生命架構單調的人來說,也許失去了他視為最重要的骨幹,生命就會轟然倒塌,

比如林黛玉,失去了寶玉的愛便咳血而死;比如社會新聞上,長期失業的男子燒炭自殺;

這樣的情緒,我雖不明白但似乎可以理解,

長期的將心力過分的集中在某個目標上,傾注了幾近是生命的全部給某個點,

就是曇花一現、最後轟轟烈烈消逝於夜晚,這也是一種生命型態的展現吧,

只是我真的好困惑啊。

 

我困惑,為什麼在人生這麼個多重元素的組合中少了一個,人就會崩壞,

人的心是無限寬廣,心靈是無限自由,能有萬千複雜情感,

並非像身體機能一般少了馬達就不能運轉,

為什麼少了愛情就足以死去?

為什麼少了理想實現就足以死去?

少了其中一個,還有親人、手足、工作、愛好吧?

難道其他的素材都欠缺了某種核心價值,不足以產生對於生的渴望嗎?

 

我在閱讀《蒙馬特遺書》時,心中時不時的疑惑,

一個人,有親愛的家庭,溫暖的支持,

有朋友不吝惜的關心和關愛,

有想看的電影、想看的書、想跟隨的老師、想完成的論文,

覺得世界好美、世人好美,

上述的所有我認為已經構成了許多活著的理由,

怎麼一個「被所愛之人背叛」的理由就將這樣一個人推向死亡嗎?

 

朋友告訴我〈斷背山〉的劇情,相愛而不能廝守的兩個男人,

其中一個最終因為這份愛不被另一人所承認而死,

朋友在述說時的眼神裡飄盪著惆悵,

而我問:「這樣必須死嗎?這是值得的嗎? 他沒有朋友、親人、嗜好嗎? 他不相信活下去會有希望嗎?」

我朋友驚駭地說我也太理性了吧,

我則是哭笑不得,怎麼這樣想竟然是太理性嗎,

刻骨銘心的愛戀在芸芸眾生裡是少數吧?

因為稀有難得所以可以寫成書、拍成電影,放大了愛情的神聖性、專一性、不可取代性,

事實上是絕大多數的人,

一輩子都愛過好幾個人,結婚對象或許也不是最愛的人,結婚之後愛意也沒有持續燃燒,

而人類依然如此平靜的生存下來,

愛情可不是沒有就會死的東西啊,會這樣想未免把人生看得太簡單了吧。

 

把某樣情感捧得太過於崇高,就是在踐踏其他部分的自己,

尤其情感的出路口是條死胡同的時候,坐以待斃既軟弱又笨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